抓住“牛鼻子”,打造“新两翼”,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思路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强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再到《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这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正一步步向中国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和国家区域治理现代化首善区迈进。
中国房地产报社副社长肖勇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必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发挥重要历史性作用。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形成新的增长极。
多年来,在京津冀地区始终流传着“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这样一句话,也从侧面折射出在北京强大“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这是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定调的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
在是次会议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较发达地区,已经迈入都市圈时代,但距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还有一定距离。首都经济圈在过去是处在区域内双输的都市怪圈里,即“中心区有城市病,周边区域贫困”。但住房市场是一体化的市场,房价是决定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大拇指”。
他认为发挥好房价“大拇指”作用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确保首都都市圈红利不被高房价透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因城施策又要城城协同,共同管控好都市圈内住房市场。二是要让房价成为都市圈转型升级的动力,既要依据“人地挂钩”原则保证供需匹配,解决现存的供需错位问题,同时根据收入的增长不断调整房价合理空间、区间;三是在原来基础设施网络化,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基础上,让房价成为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政府管好的同时要让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共谋未来,房地产行业裂变与创新同在
过去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不断清晰明确。随着一系列规划落地,也体现了都市圈思维的转变。在这个都市群中,京津冀的协调发展要如何推进,房地产行业又将有哪些机会?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的调控有关系,北京人口过度聚集产生的危害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性。城市化加速阶段,京津冀仍然面临着发展机遇,不要把房地产妖魔化。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房地产政策与形势还是取决于北京功能疏解以及人口疏解的情况,要看河北和天津人口的变化,尤其是优质资源的配套,教育医疗产业能不能过去。
在京津冀疏解当中,也要看各个城市接纳北京疏解的情况,包括环境、产业、交通一体化、土地一体化、人才、房改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后结局应该是:京津冀一体,百姓都期冀,三地均衡时,多赢必有时。”赵秀池说。
中国房地产业营销协会会长、瑞尔特控股集团董事长朱曙东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对京津冀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次裂变。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虽然已提出并实施了五年,但这只是开端不是结果,后续京津冀一体化的道路还很长,也会碰到很多问题。房地产行业在京津冀发展战略和产业调整过程中也将面临很多挑战。
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秦刚则认为,如同京津冀一体化下城市要错位发展一样,京津冀地区的房地产企业以后也会形成错位发展,各有特点的行业格局,这会对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找到自身定位和特色带来贡献。在京津冀地区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朝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去积聚优势资源,其他城市是否能够在北京进一步做强自己四个中心建设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中心定位呢?
对此,北京住宅房地产业商会会长黎乃超针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个“填空理论”,政府把台子搭好有高度了,京津冀这三地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一定会支出很大的构架,中间有很多空,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这个空填上,空间很大,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面向未来,方向明确。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房地产行业既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机遇。只要以创新而担当的视角审视行业未来,以真诚而专业的眼光研判大势,就能拨开迷雾,抓住机遇。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京津冀协同发展第5年,是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年,也是一张张蓝图快速铺开的一年。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深化,“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也必将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
(责任编辑:北京新闻网)